打球的人都知道,果嶺不好,代表該國的高爾夫國力不強!

以台灣現在已經換種果嶺草的球場來看,不論是本特草或是百慕達系列,都可說是國際上最先進的草種。但反映在消費者上的感受,卻是換不換草都差不多,冬天只要有草就算及格了。我在上個月去濟州島打球,球場經理為了果嶺速度只有9跟我們說抱歉;剛巧,回來隔天我就去北部的一家名球場打球,別說果嶺速度慢,真的是有些果嶺連草都沒有,這現象還不是只有一家而已。因此,在冬天的北部球場,果嶺是有草跟無草的差別,而不是快與慢區分。

這種無草窘境的發生,致使連已經換種新草的球場,也都是採取最低維護標準,先保住草皮就好,果嶺速度慢就慢,誰也承擔不起沒有草的責任。或許,球友對果嶺草長短與表現的相對關係並不清楚,先讓我大致敘述一下:果嶺草剪得越短,速度就會越快、草紋愈不明顯;相對的,草剪得越短,生命力就越弱,容易遭受外在的攻擊而病變或死亡。於是乎,國外一直在研究開發更新的草種,可以耐低割又不容易生病,但是配套的機具與肥料成本也越高。

說穿了,不論種新草或舊草,要快果嶺、好果嶺,就是要投入足夠的維護成本。沒有老闆的支持與充份的預算,就算草坪總監的專業知識足夠,也無法做出草皮可以的最佳表現。像是已經換種新草的球場,本來是可以剪到3.2mm的草,在那邊卻至多剪到3.8mm而已,冬天還留到4.5mm。這聽起來像是用原來的低性能草種就好,沒必要換新的高性能草,因為球友根本感覺不出來差別。這好像就是現在台灣球場的維護哲理。

本文擷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SPORTS/SPO3/4286052.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ys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