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職棒真是多事之秋,讓人感觸良多,雖說有一段時間沒有參與實際的工作,但還是忍不住說了幾句話,聯合報的老編也買帳,在24日的民意論壇刊登拙作,以下就是原文,其中的觀點也供大家參考:

日前兄弟象球團的「虧損超過四千萬就解散球團」的說法引起了相當的震撼,轉播權利金的歸屬方式就成為諸多媒體及球迷討論的焦點,事實上,電視轉播權利金正好是反應職棒景氣的重要指標,對於所有職業球團及主導運動產業政策的單位而言,關心的重點應在於如何提昇轉播權的價值,並非如何瓜分這塊大餅,畢竟,當轉播權利金越來越少時,沒有球團會是贏家,針對此,筆者提出幾個職棒現階段發展的議題以供參考;
一、 加強球員技術:首先,球員打假球的傳聞從2002年兩職棒聯盟合併後從未消失,聯盟與球隊並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讓許多球迷失去信心,即使只有少數球員參與其中,但卻涉及層面確可能是所有的球賽,就法律的層面而言,球員放水不過是輕微的詐欺罪,政府依法辦事的著力點不多,但對球迷而言就如同是兩性感情的背叛,可能一輩子無法釋懷,職棒球團千萬不可輕忽「失信於民」的後果,。第二,職棒球員的素質有進步空間,職棒早期的不少球員其實都是家喻戶曉的國手,而這些也都是比賽品質的保證,如龍獅虎象的四大巨投(分別是黃平洋、謝長亨、途鴻欽及陳義信)個個都是天王級的ACE,但從1990年後期進入職棒的球員水準因受到兩聯盟競爭及美日職棒挖角而稍有退步,直接造成比賽品質下降,事實上,國內職棒球團應該採取更開放且正面態度看待球員外流事件,讓國外球團「代訓」我們的年輕好手絕對不是壞事,看看竹科早期的高科技人才都是在國外練就一番真功夫之後才返國效力,就歷史經驗而言,在1980年代中葉,我國有許多業餘好手也都加入日本社會隊打球,後來這些選手也都陸續回國貢獻,曾到美國職棒歷練的陳金鋒不也是如此嗎?所以,這些旅外人才將會是推動國內棒球技術成長的重要動能。
二、 提升營運技術:全球化的競爭是每個企業所面臨的挑戰,職業運動也不例外,先進國家挾帶其豐沛的資源不斷的拓展市場,這勢必會衝擊發展職棒運動不過二十年的我們,但職棒球團需要思考的是這二十年間的服務水準是否有所提升,若是以硬體設備而言,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早期沒有大螢幕、包廂,現在的新球場都有,但軟體層面的服務或許有改進的空間?理由很簡單,職棒近20年來的球迷一向以年輕上班族或學生為主,這些族群比較可以接受目前的服務水準,相對性比較不挑剔,就如同搭乘電聯車的族群是以經濟能力較弱的學生為主要族群,但高鐵或是自強號的消費族群就屬於有經濟能力者為大宗費,如果,今天棒球場的硬軟體服務推出的是電車級的服務,很自然地,其市場規模就不容易擴大,所以,球團要思考如何將其硬軟體升級以吸引更有消費能力的族群,針對此,僅靠職棒球團或其母企業的力量與資源並不容易達成,此時,政府實有必要針對職業運動產業規劃輔導政策,就如同經濟部對於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各項的輔導機制。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職棒的沒落早有跡可尋,但未見有效的處理方式,現今電視轉播權利金的歸屬是屬於技術性的細節問題,主導運動產業政策的政府機關及職業球團應該有更宏觀的角度思考國內職業運動產業的未來,及早制定可長可久的職業運動政策才是球迷所樂見到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ys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