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神童」吳珈慶移籍新加坡世件引起輿論界之諸多討論,事實上,在地球村的時代,人才的流動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面對此,不論是運動組織、主管機關或是媒體應該思考下列議題;

(一) 國內運動人才外流的情況並非頭一遭,以棒球運動為例,民國八十年代有許多棒球選手為了尋找更好的棒球環境紛紛前往日本參加社會球隊, 當時也引起許多的討論,到了近年,更多的年輕選手則選擇美國為挑戰的舞台,以此經驗來看,這些選手「放洋」其實並未造成棒球界的損失。同樣地,世界足球強國巴西在2008年的國外踢球的球員超過1000位,光是歐洲大陸踢職業足球的巴西球員就超過700位,但這無損巴西在世界足球運動界的地位。所以,這些優秀人才輸出不會造成「楚才晉用」的情況,反而會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才投入並期待有一天能夠「鯉魚躍龍門」,過去顯少有撞球人才獲得挖角的禮遇,其實吳珈慶的例子其實傳遞了撞球也會有出頭天的訊息。
(二) 「泰山神童」吳珈慶以最年輕之姿拿下世界冠軍,但這個世界冠軍的養成並非立竿見影,應該說是撞球運動界長期努力的開花結果,從民國八十年代起,撞球運動就已經擺脫了早期空間陰暗、煙雲裊繞的形象,參與人口及撞球場的數目日益增加,在「泰山神童」拿下世界第一之前,其撞球前輩如趙豐邦或楊清順等人都已在世界舞台有不錯的表現,前者也曾經拿下世界排名第一的佳績,也就是說,撞球運動在前輩不斷的努力經營之下,後生之輩的表現就有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味道。棒球運動的發展也是如此,從1969年的金龍少棒崛起後,棒球運動開始一向上發展,接著的三級棒球「三冠王」、「世界五強」、1992年的奧運銀牌等就說明了棒球運動歷經二、三十年的經營才有的成果。所以,不論是主管單位或是運動組織應該思考的是找出以往成功人才的複製模式,以培育更多的世界冠軍選手為目標。
(三) 運動選手的海外輸出其實也代表了獲得其他國家的肯定,就如同旅外棒球選手王建民將台灣帶進了洋基球場讓美國球迷有機會進一步認識台灣,同樣地,吳珈慶如果在海外獲得肯定,他過去成長的環境也同樣會受到他國的重視,當然我們更期待這些旅外選手在異域所展現的不僅是運動天賦,更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我們國家最好的代言人,讓更多的國際朋友瞭解我們的文化、歷史及風俗等,也就是說,這些旅外運動員就如同我們國家的「無所任大使」,這對於缺乏國際空間的我們會是一大福音。

運動人才的流動其實在國際體壇是常態,吳珈慶移籍事件其實應該有更圓融的處理方式,畢竟台灣是孕育他的故鄉,俗話說「引水思源」,我們期待他有一天能夠在異域站穩腳步,在發光發亮之際,也能夠會回饋故鄉共同打造下一個撞球神童,這才是運動界的福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ys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