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投出6局18k「完全三振」的陳昭安日前在公開場合呼籲其紀錄應獲得重視,其訴求其實也反應了發展已有百年的棒球歷史在國內似乎未有完整的保存。

有「國球」之稱的棒球運動在近年其實享有相當多之資源,在過去15年間,先後有天母棒球場、雲林棒球場、台中洲際棒球場、青埔棒球場等七座具辦理高水準國際棒球賽事條件的球場啟用,但美中不足的是這些棒球場的主要功能仍以辦理賽事為主,並未替棒球運動的歷史找一個「家」。另外,每年投入上億元的棒球振興專案也著重在賽事辦理及訓練事務。

放眼美國及日本職業棒球的場館都會規劃屬於球團的文物館,而美國四大職業運動聯盟也都有名人堂的設置,而也有針對賽事及個人運動員規劃的博物館,如總部於威廉波特的世界少棒聯盟有興建博物館,為表揚「全壘打王」王貞治的貢獻,軟體鷹職棒隊在福岡巨蛋內也規劃了王貞治博物館。

雖說國內每逢棒球盛事來臨之際也都會搭配相關的文物展活動,如即將展開的第一屆世界少棒錦標賽中就辦理了「中華少棒精采影像展」,七月底在高雄舉辦的世界少年棒球大會也在澄清湖棒球場中展出「世界全壘打王王貞治事蹟暨高雄少棒百年回顧展」,但可惜的是這些展出都如同「曇花一現」,許多寶貴的文物在展覽閉幕後有又到了個人收藏者手中或是進入不見天日的倉庫。

事實上,這些棒球文物需要的是一個具備永續保存條件的空間,國外經驗顯示運動場館似乎是最佳場所,而且,透過這些文物館之設置,可以發揮運動場館在文化、教育及觀光休閒等之功能,特別是吸引非賽事期間的人潮,美國四大職業運動聯盟的名人堂、世界少棒聯盟的博物館是常年開放並規劃相關營利活動,如門票、餐飲及紀念品等,如此以來,不僅提升場館的使用情況,也可帶動周邊商機。

當然,就技術層面而言,博物館興建並非難事,重要的是許多棒球人物及其事蹟卻不等人,代表嘉義農校至甲子園參加比賽的蘇振生老先生於2008年底過逝,這也意味著嘉義農校的事蹟已走入歷史,「游擊第一名手」陳潤波先生也於年初往生,棒球耆老的凋零也代表了文物保存工作困難性的增加,而且文物的價值是越醇越香,今日一張不起眼的手稿就可能成為明日的寶物,這也突顯文物蒐集與保存工作的急迫性。

球賽勝負的激情轉眼間消失於無形,球賽結束後人群離開之後,球場又將恢復平靜,所發生的事就如同過往煙雲,但留下的物品都將會成為敘述棒球運動歷史及的最有力證物並且藉此文物空間也延續了整個場館的生命力。
arrow
arrow

    hys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