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屬於獨立部會的體育委員會在明年1月1日將回歸到教育部成為體育署,形同「降格」的組織整併也讓體壇人士對於政府推動體育運動事務有些焦慮。

以往運動被視為「顧健康」的工具或手段,菁英運動員則扮演著代表國家在運動競技場的「比賽機器」。事實上,隨著時代改變,運動的角色及對於個人、企業組織、城市,甚至國家都扮演了不同的意涵,這也使體育運動事務的推動必須要有不同的格局及視野才能突顯運動的真正價值。

首先,現今從醫學及企業經營的觀點顯示運動參與過程提供了更多無形特質的培養,包括團結合作、服從紀律、忍受挫折力、自信、積極及活力等,正因為此,許多現代企業紛紛鼓勵員工投入運動並試著規劃高難度的運動壯舉以凝聚團隊的向心力。媒體也曾報導三星前總裁李健熙要求員工學習「高爾夫沒有裁判的自律、棒球比賽的合作精神及英式橄欖球比賽的鬥志。」

第二、過去運動推廣的重點在於興建場館及辦理賽會活動,這是既有發展運動 (Development for sport, DfS)的概念,近年來在西方提出了透過運動進行發展(Development through sport, DtS)的思維,如聯合國在2003年會員大會決議:透過運動促進達成教育、健康、發展與和平的目標,並於2005年訂為體育運動年。而鄰近新加坡政府在去年也提出了2030年願景,其重點在於透過運動推廣凝聚社會向心力,因為新加坡是個多元族群組成之國家,包括華人、馬來人及印度人等,針對此,新加坡政府提供民眾各種運動機會及開始辦理全國運動會及社區運動會,同時,也提倡運動生活概念並呼籲運動可促進個人品格培養、族群融合及國家認同等。

第三、運動發展可促進水平關聯產業的發展,如文化、傳媒及觀光等,京奧開幕典禮所展現的中國四大發明、倫奧開幕中也安排了「○○七」、披頭四的搖滾名曲、豆豆先生、莎士比亞的「暴風雨」等橋段,當然,高雄世運開幕出現的「電音三太子」及台北聽奧閉幕的「辦桌宴」等都讓運動場合成為國家文化實力展現的最佳櫥窗。同樣地,許多運動員或團隊奮鬥或是感人的故事也都成為許多傳播業的重要素材並拍攝出感動人心的鉅作,如「打不倒的勇者」正描述了南非領袖曼德拉透過辦理賽會凝聚了全國的向心力,我們也期待國內知名導演魏德聖目前所參與80年前的嘉農棒球隊故事的電影拍攝在未來也會成為運動與電影產業結合的最佳示範。

另外,許多運動賽會吸引的人潮更是區域觀光相關產業發展的最大推手,這也是許多城市積極打造城市品牌賽會的緣故,如著名的東京馬拉松更是路跑愛好者的朝聖地,但30餘萬的報名者卻只有十分之一能夠中籤成行,顯見其賽會魅力,同樣地,國內的泳渡日月潭及太魯閣馬拉松的報名熱烈程度可以用秒殺加以形容,這些運動人潮帶來的商機有效地活絡地方產業。

從體委會到教育部的體育署在組織位階上是走了回頭路,但從國際潮流到科學觀點都顯示運動的價值不僅多元且具體,許多運動政策的願景及規劃需要足夠高度的思維,更重要的是運動潛在效益的實現需要跨產業及跨部會的整合及奧援,期望執政者面對此能夠體認國際趨勢的變化並試圖讓運動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元素。

本文曾刊載於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網址連結為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301010032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ys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