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自然就會帶來運動人才的流通,為追逐更高成就,頂尖運動員就成為運動候鳥,其實這不過是所謂的「良禽擇木而棲」,許多運動候鳥進行選擇環境時所重視的是「機會成本」,也就是那一個的選項會帶來最大的效益,休桿兩年的吳珈慶大概也是依照此一邏輯作出入籍中國的決定。

而國內環境為何不如對岸就成為需要探討的議題,針對此則可從運動政策面及撞球產業面進行討論。

第一,不少輿論指出政府未能提供運動員更優渥的條件造成其琵琶別抱,事實上,自從政府實施國光中正獎章之後,對於在大型賽事「穿金戴銀」選手的財務獎勵絕對是全球所有國家的排行榜中是名列前茅,今年初政府部門也通過企業認養運動員的租稅誘因,而體育運動主管部門也正積極推動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以促進運動產業之發展,目前此案則仍在立法院進行審查,有待立法諸公的努力。

第二,國內整體撞球運動的發展已有許多警訊出現,近年撞球場結束營運或移轉其他營運內容的越來越多,顯示基層撞球運動人口減少及市場蕭條的現象,而在競技場上也出現斷層情況,這個月初剛結束的安麗盃就看出端倪,韓國與大陸的選手近來表現搶眼,國內選手競爭力則大不如前。同時,國內撞球賽事的規模與獎金也較以往萎縮,這也間接衝擊選手可能的商業代言及廣告活動的機會,種種跡象都顯示撞球運動走向衰退之路。

反觀大陸的運動產業則受惠整體經濟起飛的情況下已進入「掘金期」,號稱「世界市場」的大陸充滿無限的機會,而且過去以代工運動用品為主的大陸企業則開始轉型推出自有品牌,一方面搶佔自家市場,同時則揮軍海外與國際知名運動品牌一較長短,事實上,吳珈慶也正積極靠著過去累積的光環及親友的協助下開發撞球商品以搶下灘頭堡。另外,大陸政府在去年頒布了「關於加速體育產業發展的意見」紅頭文件,許多省府及城市眼見此一政策除出爐紛紛推出自身政策,彼岸的運動產業一時成為帶動地方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工程。

兩者相較之下,吳珈慶選擇大陸發展的原因就可想而知,而且離開戰場兩年的他能否重返巔峰則還是未知數,只是入籍中國對他可能在撞球運動場上比較有合情合理的發展空間。更值得一提的是吳珈慶現在的另一個身份是「台商」,過去二十餘年來,超過百萬的台商登陸對岸尋找新天地,其所充滿的風險不足為外人道,而現階段兩岸合作氛圍更鼓勵台商「鮭魚返鄉」,「生於斯、長於斯」的吳珈慶的返鄉只是時間遲早,我們其實期待的是當他返鄉的同時能夠協助這塊曾經孕育他成長的土地培養更多的「小吳珈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ys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